首页 » 党群工作 » 理论园地
理论园地

王义桅:中国以合作共赢应对世界之变

发布时间: 2017-07-06 浏览次数:

 

参考消息38日报道(文/王义桅)当今时代,中国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成为世界领导型国家的中国已走出近代悲情诉求,告别追赶西方。世界的目光开始聚焦中国,观察中国如何应对世界之变。

 

从历史纵深来看,目前人类正进入大转型、大风险时期。英国国防部报告《2010-2040全球战略趋势》认为,2040年之前的世界都处于转型期,未来数十年要面对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短缺、意识形态复苏等,以及权力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

 

当今世界,现代化人口规模从起初欧洲的千万级、美国的上亿级,向新兴国家的几十亿级迈进,单靠欧洲所开辟的航线、美国所确立的规则,早已无法承载。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折射出资本主义体系性危机,全球化逆转和民粹主义泛滥只是其表征,不确定性更是成了基本的常态。这个世界所迎来的,不是什么历史终结,而是我们“已知世界的终结”(美国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99年出版的著作名)。挑战、风险、危机和不确定性,成为世界新常态。这就促使国际社会去开创有别于以往的新型国际关系。

 

面对当今充满风险、混沌的世界,中国如何提出更具包容性、引领性理念和方案呢?

 

中国打造国际关系新逻辑

 

中国的答案是:合作共赢。近代以来,中国从被迫到主动融入世界;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引领世界,成为新的世界领导型国家,充分证明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之路越走越宽;也充分证明,中国倡导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日显其生命力。

 

麦肯锡公司2015年曾发表世界经济长周期预测,“世界经济中心千年后回归东方”。该模型指出,宋朝以后,世界经济中心从中国移至欧洲,后来又移到美国,2025年回归中国,可谓世界归位。世界经济中心东移最快的时期就是刚刚过去的2000年至2010年。人类在2000年至2025年迈出过去近一个世纪(1820-1913)的步伐。这正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时期,充分证明中国和平发展是参与全球化的结果。中国开创了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和平崛起的人类奇迹。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又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建国一百年时成为发达国家。

 

合作共赢不仅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逻辑,也应成为国际关系普遍逻辑。

 

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理念,鼓励发展中国家以后发逻辑实现弯道超车,改变近代殖民体系的“中心—边缘”式依附现象,超越近代以大欺小逻辑所导致的国际体系的不公正。新型国际关系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建设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体系演变,使之朝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新型国际关系在外交实践上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而新型大国关系是新型国际关系的集中检验。中美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主张,引发广泛国际反响。其中,不冲突、不对抗是起点,相互尊重是原则,合作共赢是路径。

 

对人类最基本问题给出响亮回答

 

从“互利双赢”向“合作共赢”的思维转变,利我与利他结合、双边与多边结合、取与予结合,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既要共同发展,也要共同安全。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要回答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崛起的中国对事关人类最基本问题的响亮回答。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旨就是,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思想的升华,最初着眼于周边: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后来多用于发展中国家,强调南方意识,最高境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从传统领域拓展到全球公域——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

 

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传统,并在21世纪使之升华,引领了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的新方向,体现了中国的天下担当。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远意义是告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追求人类共同价值观。各国具有差异性,世界具有多样性,但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处境,共同的追求,将各国紧密相连,形成共同身份与认同,塑造共同未来。西方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名言,东方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思想。“命运共同体”之道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正如习近平主席2015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超越消极意义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形成积极意义上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就是不仅要在物质层面,还要在制度、精神层面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新身份,开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新文明。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国家的狭隘、利益差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推动建立文明秩序,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树立人类整体观。

 

“一带一路”承载21世纪的“张载命题”

 

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实践,就是共商、共建“一带一路”,融通中国梦及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成就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梦想。

 

“一带一路”超越了近代殖民体系与战后霸权体系,秉承共商(集思广益——利益共同体)、共建(群策群力——责任共同体)、共享(人民受惠——命运共同体)原则,倡导“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集中体现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开创21世纪国际与地区合作新模式,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得到了10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热烈响应,引发广泛而深远的国际效应。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探索中华文明如何实现与欧亚非大陆古老文明共同复兴之道,可以说承载着21世纪的“张载命题”(张载为理学创始人之一、北宋思想家,他的名言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本报注):

 

为天地立心,就是激活丝路精神,开创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生民立命,就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先进、适用、有利于就业、绿色环保的产能合作,支持其工业化进程,让合作成果更多惠及“一带一路”人民,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各种文明、发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与共,开创中华文明与欧亚非古老文明共同复兴的美好前景。

 

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推动人类的公平正义事业,缔造“一带一路”地区的持久和平,实现全球化时代的“天下大同”。

 

为东西方文明提供全新文化起点

 

名不正则言不顺。新型国际关系超越国际关系之术,关注国际关系之道,鲜明体现了中国外交的传统智慧与天下情怀,是中国作为世界新的领导型国家的鲜明特色和21世纪的时代呼唤。

 

合作共赢不是和平崛起才有的理念,中国在积贫积弱时就秉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天安门城楼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这说明,合作共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国人的行为理念,绝非权宜之计,是始终追求的新型国际关系准则,走出近代以来赢者通吃的霸权逻辑和零和思维。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当前最大的考验,仍然是中美关系。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特朗普总统也逐渐认识到,搞贸易保护主义、本国利益至上,行不通。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全球性挑战,中美彼此对抗终将两败俱伤、殃及世界,唯有合作才是双方的必然选择。中美共建“一带一路”,为国际社会所期待。

 

中国拥有多重身份:最大发展中国家、最大新兴国家、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东方国家。这种身份优势也赋予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扮演桥梁和纽带角色,这也赋予中国推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特殊责任。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鸿篇巨著《历史研究》中早就预言——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熔于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一带一路”实践,就是21世纪新的文化起点,折射出全球化、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信息传播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

首 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党群工作| 规章制度| 学术资源| 团学工作| 哲学云数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