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培养 » 博士生教育
博士生教育

2014届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2014-06-09 浏览次数:

 

根据山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65,哲学社会学学院在文瀛五层报告厅组织了2014届外国哲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

 
2014届外国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有: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曹志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红教授,山西大学博士生导师毕富生教授、魏屹东教授、孙岩教授,曹志平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参加答辩的博士生有:白洁、常照强、陈敬坤、王智慧和袁蓥5名博士生,郭建萍副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秘书。

 
答辩首先由导师介绍博士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课程与学分、发表论文等相关内容,由秘书宣读有代表性的论文外审评阅书;再由答辩人向大会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并简要介绍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然后由答辩委员提问。提问和答辩时间控制在40分钟之内,最后由答辩委员会对答辩论文进行评议和表决。

 
1.白洁,2010年入学,外国哲学专业,导师为魏屹东教授,论文题目“记忆的哲学问题研究”。论文从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神经心理、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较为系统和全面地阐述了记忆;作者通过审视对记忆与意象、记忆与表征、记忆与情绪等相关心理过程,从认知哲学角度揭示了记忆的本质及属性,建构了一个较合理的语境认知模型。论文文献翔实,论证较充分,对记忆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经答辩委员会讨论,一致认为是一篇良好的博士论文。

 
2.常照强,2008年入学,外国哲学专业,导师为魏屹东教授,论文题目“心智的非机械论研究”。论文围绕心智这一研究对象,以意义概念为思想线索,着重分析了新旧两种心智研究进路的生成背景、本质特征、方法论取向,及其所依托的计算和信息观念的哲学意蕴。论文进一步论述了心智研究的后现代转向的哲学意蕴,包括其所聚焦的新范式,以及其所关注的自组织模型的转向等。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前沿性,论文语言流畅,资料翔实,论证充分,经答辩委员会讨论,一致认为是一篇良好的博士论文。

 
3.陈敬坤,2008年入学,外国哲学专业,导师为魏屹东教授,论文题目“现象性质的哲学分析”。论文较为系统和全面地阐述了现象性质在当前心灵哲学和认知哲学中引起的争论,并提出了可能的出路和方案。论文分析了现象性质问题产生的理论背景,全面梳理了物理主义的演变以及经典物理主义的核心主张,对基于现象性质的反物理主义论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特别是针对二维语义学的可设想性论证有细致和全面地考察。该论文难度较大,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资料翔实,论证充分,体现了较强的逻辑分析和论证能力,经答辩委员会讨论,一致认为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4.王智慧,2008年入学,外国哲学专业,导师为魏屹东教授,论文题目“宗教的认知科学研究”。论文通过对宗教认知科学领域内主要思想观点的回顾,探讨了这种新的宗教研究范式的可行性及必然性,并尝试将宗教认知科学理论与无神论、有神论思想作对比,分析其专注于探寻宗教解释的客观性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对宗教认知理论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影响、对宗教存在合法性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论文整体架构清楚,内容比较扎实,文字流畅,条理清晰,论证有据,经答辩委员会讨论,一致认为是一篇良好的博士论文。

 
5.袁蓥,2011年入学,外国哲学专业,导师这魏屹东教授,论文题目“认知动力主义的哲学问题研究”。论文追踪学科的新的发展方向,并对此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论文以认知动力主义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的意义问题为切入点,依次对表征与非表征问题、认知动力主义和环境与认知边界问题、认知动力主义与心灵因果性问题进行论述,继而对它们所涉及的哲学问题进行分析,论证表征在认知过程中的必要性。论文具有理论价值,结构合理,论证充分,能够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经答辩委员会讨论,一致认为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首 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党群工作| 规章制度| 学术资源| 团学工作| 哲学云数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