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3-28
王喜平教授首先谈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研究主题、研究方式及其所形成的总体风貌的三个大致阶段。体现了进入21世纪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形态研究下多个热点领域,研究路径进一步分化,范式渐现多元。其次,会上重点提到了在马克思主义面临新的历史境遇和问题,马克思哲学的本真及时代价值被遮蔽,国内外各种“终结论”、“过时论”、 “困境论”、 “怀疑论”甚嚣尘上,人们对马克思哲学研究产生困惑甚至丧失信心的时候。200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牵头,联合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单位,创办了一年一度的——“马克思哲学论坛”,这对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说绝对称得上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该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每届都确定一个具有较强学术性和时代性的主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论坛”创设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一届,其鲜明的特点就是主题前沿,参会学者的层次、水准较高,学术研讨的现实性、学术性和创新性较强,因而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内影响极大,几乎每一届论坛的主题都成为了一个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兴奋点,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起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各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的具体主题虽有所不同,但都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这一大的主题展开的,目的是在分析和吸收现代西方哲学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重大问题,创新马克思哲学,阐扬和彰显它的当代性。最后,王老师结合当前实际,阐述了围绕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分为五大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哲学和问题研究)。四种进路(“文本式”进路、“对话式”进路、“形态式”进路、“问题式”进路)。
在学习会上,开展了互动式的讨论、提问,大家纷纷从政治学角度、哲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向王老师提出了一系列专业问题,王老师一一给予了解答。王老师谈到了不管时代怎么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人类思想时代的精华。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与现代性相结合,更要站在实践与时代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机和活力。
学院订阅号
学院服务号
格致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