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江怡教授谈“中国的哲学研究在国际哲学中的影响和困境”
9月27日,作为哲学社会学学院分党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专题报告之一,由学院与马哲所共同邀请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江怡教授,在文瀛楼五层报告厅为广大师生作了“中国的哲学研究在国际哲学中的影响和困境”的学术报告,一院两所200多名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孙岩教授主持。
江怡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现状,,从1983年到2013年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中国哲学家参加的人数从4位增加到300余人,30年的历程表明,中国哲学界在不断加入、不断介入国际哲学界,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扩大。需要强调的是,绝大多数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并不了解,中国哲学到底是什么:儒释道、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大陆哲学是什么?中西马、思想研究、大陆之外的中国哲学研究又是什么?汉学或中国学?港台的新儒家及其哲学研究是什么样的?
报告中,江教授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一: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在今天世界哲学话语中占据什么地位?其二:当代中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在多大程度上已经进入了世界哲学话语体系中?
针对这两个问题,江教授指出,现今中国哲学在国际上的形式堪忧,主要表现在英美主流杂志很少发表关于中国哲学的文章,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章讨论的主要也是西方哲学问题,鲜有中国哲学问题,并且对当代问题的研究十分落后。对西方部分哲学家的调查问卷显示,西方哲学家对于中国哲学的讨论大多为非专业的探讨,仅限于专门从事中国哲学或者汉学的学者之间,对西方哲学的影响非常有限;中国哲学并未列于西方哲学的大学课程中。
造成中国哲学困境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哲学话语体系的差异导致国际哲学界难以理解中国哲学;第二,哲学学科的分野导致中国哲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哲学界对话;第三,以特色研究涵盖了一切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讨论,概念体系的差异导致国际哲学难以理解中国哲学;第四,唯我独尊的心态严重阻碍了中国哲学进入国际哲学主流体系。
针对以上这些困境,江怡教授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第一,直面问题本身,把中国哲学作为解决问题的思想资源,而不是作为理解问题的唯一标准;第二,以国际哲学界理解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自话自说;第三,尊重国际通行的学术范式展开问题探讨,而不是以占有方式宣布真理;第四,突出哲学的反思特征,而不是把哲学作为解释世界的特定理论;第五,坚持哲学研究的学术独立,而不是把哲学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功利性手段。
江教授最后总结到,我们应该对中国哲学充满信心,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哲学的图景中去思考,去研究真正的中国的哲学问题。
江怡教授简介:
江怡,男,四川宜宾人,1961年生于辽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1982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政教系,1985年研究生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哲学系,199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曾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91-201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并担任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等职。1995年起,多次访问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等,并在韩国和台湾地区从事学术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
维特根斯坦哲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形而上学、英美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比较研究、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等。已发表论著、合著10余部,译著6部,论文20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1996,1998,2002);《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主编,1998;2004);《维特根斯坦》(1999);《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主编,2005);《思想的镜像——从哲学拓扑学的观点看》(2008);《分析哲学教程》(2009)、《当代西方哲学演变史》(主编,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