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30
朱昌俊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年11月21日
原标题:国考热依旧 体制内却不是就业的避风港
一年一度的国家公**,本周末将再响开考铃声。今年的考试时间相较往年,提前了一个星期。根据媒体的报道,本次国考招录共提供1.3万个职位,计划招录人数超过2.4万,比上一年度的招录人数增加了近万人。不过,国考热并未真正“降温”,考试竞争程度依然堪称激烈,多个岗位是真正的“千里挑一”。
公务员岗位由于相对稳定、福利保障完善,多年来一直是择业的热点选择,从常理上看,这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国考的激烈程度,除了反映出社会主流价值对“稳定”的追求,也可能折射出社会对现代公务员岗位的理解偏差。特别是在就业压力之下,一些年轻人可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前途瞄准“体制内”。
但是,置于现代观念下,公务员岗位从来不是就业的“避风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公务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已是大势所趋。而随着近些年由上至下的作风建设和放管服改革,无论是对公务员的职业理念,还是专业服务能力都有了新要求。将公务员岗位等同于可以“混日子”的想法,甚至期待一旦挤进去就能“前途无忧”,将越来越不现实。
公**报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依然未得到改观。部分热门岗位的竞争比超过了1000:1,与此同时,仍有数十个职位“零报名”。这些岗位,有的是因为地点偏远、工作比较艰苦,有的是因为对专业水平有较高要求、门槛限制多,让报名者“望而生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公务员体系对专业人才仍存在需求缺口。
当然,社会择业观念的优化,尤其是“官本位”价值观的淡化,很难一蹴而就,公务员报考热的持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现实注脚。要真正让社会对公**保持平常心,既要进一步提升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水平,从作风到福利、待遇都更趋规范化、透明化,遏制社会对于公务员职业回报的过高期待;也要借助持续的放管服改革,激活市场活力,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意愿、有勇气、有机会开拓个人发展空间,而不是习惯性退缩到“体制内”。
不必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年轻人报考公务员,也不能把此前媒体报道的个别年轻人誓言“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的个人观点当作年轻人的普遍心声。但是,告别对公务员岗位的集体“偏爱”,无论是在行动层面,还是在社会心理层面,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让公务员岗位的人才需求与考生报考意愿对接更为合理,不仅有利于公务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也有助于激发更大的社会活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辅助教学和学习的需要,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
学院订阅号
学院服务号
格致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