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哲学社会学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2014年第6期在学院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由研究生辅导员王继创老师主持,2012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成瑞做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空间思想探析”的主题发言,学院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在论坛上,成瑞同学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理论视角解析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她看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主张和观点,其思想蕴涵着丰富的了社会空间思想,具体体现在:第一,马克思清楚的提出,社会空间是“现实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认为城市空间和市民社会的构成是由人的生产和物质的生产是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有机统一来实现的;第二,马克思深刻阐发,生产实践和交往同社会空间相互作用推动了社会变革,提出生产实践和交往是对社会空间生成、发展、变革的推动力量;第三,马克思还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空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活动空间优化的思想,提出优化社会空间的根本出路是消灭私有制。讨论阶段,同学们围绕“社会空间”与城镇化的关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共产主义与乌托邦”等问题进行了的热烈讨论。
最后,王继创老师对这次论坛进行点评,他认为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了所谓“空间转向”现象,一改长期以来以“历史—时间”为主导模式的话语建构,转向用“地域—空间”视域来检视历史情境和社会生活,具有三重的价值启示: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理论,聚焦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背景下,如何行成人类文明空间结构由分散独立到整体发展,如何产生工业城镇及其迅速发展,如何完成现代性在空间上强制性被扩张等,表征着哲学研究的实践应用本性。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方法分析现代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城乡对立、消费异化、生态危机等问题,代表着哲学研究的微观问题关注转向,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提出的生产空间理论,自然空间理论、性别空间理论等,对当前中国的城镇化问题、人口流动问题、新农村建设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理论借鉴意义和价值。本次论坛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探讨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