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2
李红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山西大学哲学系1990级本科生)
今年是母校山西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也是我现在任教的北京师范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对我来说,从步入山大学习哲学到执教杏坛,再到任教北师大,从山西大学堂的老校门旁到京师学堂的匾额下,从时间上看,差不多各占一半。同样值得自豪的是,今年也是两校哲学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开局之年。在好事成双的2022年,我为母校的校庆和哲学学科的长足发展感到骄傲,也深深感恩母校老师的培养,感念与师友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日子,感怀山西大学堂里的一草一木。
1990年,我和大多数同班同学一样,不情愿地步入山西大学,被调剂到哲学系学习,在迷茫中开始了大学生活。但很快,哲学就吸引了我,我也扣响了理性之门。宋炳延老师开设的欧洲哲学史是我的启蒙课程。宋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苗力田先生的研究生,具有苗门弟子的典型风格,为人谦逊内敛,治学厚积薄发,尤其重视教学,讲课极为精彩。“欧洲哲学史”课程每周四节课,从古希腊到德国古典哲学的爱智之旅就在宋老师循循善诱中拉开了帷幕。黑板前的宋老师睿智从容,授课清楚通透,我被从未接触到的课程内容深深吸引,开始体悟到哲学的魅力。一学期下来,我的各门课程成绩都很好,欧洲哲学史和形式逻辑尤其突出,总分和综合测评都是班级第一,极大地增强了我在哲学领域学习和钻研的信心。本科毕业论文也是在宋老师指导下,完成了关于休谟因果观的习作。
宋炳延老师是山大哲学老一辈学者求真务实、默默奉献精神的缩影。杜镇远、刘翠兰、梁鸿飞、魏宗禹、冯菊盛等各位先生的课堂都是引导我开启理性之门的钥匙。山西大学虽然只是地方高校,哲学系的历史也不长,但山西大学堂一百二十年的深厚底蕴,哲学系几代人的奉献拼搏,薪火相传,学脉相承,使这里学风浓厚,人才辈出,成为地方高校哲学学科的佼佼者。无论是硕士点、博士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基地在省内都是首屈一指,在国内也成为学科重镇,今年成为“双一流”建设学科可谓当之无愧。
当然,对我来说收获最丰厚的还是郭贵春老师的教诲、引导和情谊。本科毕业时,郭老师刚刚剑桥大学访学归来,我放弃了其他高校,幸运地成为郭老师在哲学系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郭老师是国内科学哲学界里程牌式的人物,其哲学研究既与国际前沿接轨,又坚守自己的学术领地,砥砺深耕,开创了科学哲学的山大学派。郭老师既是我学术道路的引路人,也是人生道路的航向标。我不仅接受了把握复杂概念与精细推理的能力的培养,接受了智力训练、思想磨练和人格锤炼,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理智的启蒙,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中走出来,从思想的未成年状态中走出来,着力培养学术传承与思想创新的能力,追求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
在这期间,郭老师要求我先过专业英语关,其次要过原文原著关,第三要过问题分析关。郭老师要求与我每两周面谈一次,重点谈两周阅读的文献资料和论文选题思路,不仅耐心指导,也严格要求,手把手教我们写论文,有时修改的文字比原文还多。我选择罗蒂哲学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沿着郭老师的研究思路继续深入探索。那时文献收集非常困难,我多次到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资料室查找资料,凡是能收集到的罗蒂著作和研究资料全都复印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去图书馆或者教室看资料、做笔记、写论文的苦行僧模式,研究生的第三个学期完成了四万字的论文初稿:“罗蒂后现代哲学的本质特征”。郭老师指导我压缩修改后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刊发,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极大地激励着我走上哲学研究的道路。
郭老师特别支持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培养开阔的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热忱。1995年春天我作为会务人员参加了在山西大学举办的第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学者齐聚一堂,向我开启了一扇瞻仰哲学殿堂的窗口。1995年暑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邱仁宗老师的邀请下,我顶替郭老师(那时不招收在校学生)到北京参加了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的读书班,读的是Derek Parfit的 Reasons and Persons 。读书班开始前要求学员认真阅读这部经典著作,并且撰写3000字左右的英文论文,读书班上跟着外教老师上课、讨论并修改提前写好的论文。那时候我才是硕士一年级,中文论文还不会写,遑论英文论文了。为了帮助我完成这篇英文小论文,郭老师费尽心力,从确立论文思路到语言表达,每一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在郭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完成了一篇还算满意的小论文,参加读书班修改完善后做为结业论文还获得了Distinction(优秀)的成绩。1996年山西大学主办了两岸的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会议,我不仅参与会务,还第一次走上主席台上做了会议发言,特别紧张,特别激动,也得到郭老师和其他老师的表扬,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最好的动力,下定决心要以哲学为伴,与真理同行。1996年秋天我和郭老师去桂林,参加在广西师范大学举行的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主题是“美国新实用主义”。郭老师鼓励我一定要把握好这难得的机会,利用各种会议讨论的机会来和大家交流,作为研究生没有思想包袱,可以畅所欲言。我研究的罗蒂哲学是那次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由于我在这一领域既有深入研究又充分掌握资料,因此在会议上表现“抢眼”,当了一回满怀激情的哲学“侠女”,也和很多学者结下了长期的友谊。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生遇良师,何其有幸!老师既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铺路石”又是“引路人”。在山西大学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七年的学习,为我开启了理性之门,迈入了哲学门槛。硕士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同时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返校执教。这期间,我申请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还在社科院哲学所做了博士后研究,并赴英国访学,2004年评为教授。在我担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期间,除了负责学院的科研和研究生工作之外,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协助学校申请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5年10月,在学校和学院的艰辛努力下,终于成功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这是山西大学哲学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我也为通过努力回报母校感到格外骄傲。
2006年,我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仍然秉持母校“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光荣传统和“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原则,坚守学术阵地,引领国内分析哲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同时也承担了哲学学院的管理工作。近年来,我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7项课题。2021年还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规范性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作为大学教师和学生导师,我一直谨记母校老师的殷殷教诲,怀着感恩的心情以反哺的方式做好自己学生的引路人。无论是从事教学科研还是管理工作,我都深感母校的深厚基因已经内化为做人做事的准则,“勤奋、严谨、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始终激励着我砥砺奋进。
学院订阅号
学院服务号
格致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