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04
2024年5月19日下午,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睿翼讲堂”特别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方旭东教授莅临我院报告厅作了主题为“后果论对美德论的侵蚀”的学术报告,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吴贤重老师主持,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冯前林副教授与谈,哲学学院百余位师生参加。
方旭东教授的报告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方旭东教授介绍了伦理学中的义务论、美德论和后果论,着重解释了“后果”的含义,尤其指出了后果论与美德伦理学的重要区别;第二部分方旭东教授则从公益论与道德计量经济学两个方面阐释了对儒家思想所作的一种后果论解释;第三部分通过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方旭东教授得出“美德论受后果论侵蚀”的结论,指出儒家的美德论实际走向了一种调适性的后果论。
在第一部分,方旭东教授首先指出,“后果”这个词是指一个行为所涉及到的各方利益的总和。在道德哲学里面,后果论认为一个行为在道德上的对错或好坏的判断标准就是这个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后果具有直接后果、间接后果等多种含义。美德论以行为者为中心,更关心“是什么”,关心“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义务论和后果论以行为为中心,更关心“做什么”,关心“我应该做什么行动”。继而,方教授通过讨论“如何判断一种观点是美德论”的问题,指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表面看来是美德论者,实际上主张以美德为工具。
在第二部分,方旭东教授提出,在后果论的侵蚀下,美德论发展出两种形式,即公益论与道德计量经济学。孔子对管仲、颜回和尧舜的不同评价,实际表明了其支持“立德不如立功”的观点。功利主义或者功利论,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实际上是后果主义或后果论的一个非常古典的或者经典的形式。方旭东教授就此还给出了一个理论化解释,将其概括为公益(public interest),即所谓的公共利益。儒家的美德论实际上就是采用了一种公益论的思路。此外,对于核心词“利益”,他将之分成了五类,即生命、人格、财富、子嗣、精神自由与愉悦。基于此,方教授围绕善书的新型教化论,又阐释了道德计量经济学的两个原理:一是行为的道德价值可以计量;二是行为的道德价值可以转换为幸福值。最后,方旭东教授还提出“为善有意无意”是善书代表的民间传统与精英式的儒家之间的一个很大的差异。
在第三部分,方旭东教授表明,人类的道德直觉实际就是趋利避害,也就是后果论。后果论最符合人的道德直觉,是对人们的一种道德行为的刻画。大多数思想看起来好像不是后果论,其实都是后果论,因而指出虚假的非后果论是有意义的。方旭东教授还强调儒家的美德论其实是两种,一种是所谓的公益论,另外一种就是所谓的道德计量经济学。最后,他又对作为利益的孔颜之乐进行了详细论述,表明其是持一种调试性的后果论立场,这一后果论立场接近于规则功利主义。
报告结束后,冯前林副教授表示非常同意方旭东教授的观点,并就报告内容提出了以下问题:从何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某思想界定为调试性的后果论?为什么最后走向的是一种调试性的后果论,而不是调试性的美德论呢?我们一般称之为美德的仁义礼智等,在调试性的后果论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五大利益之间是否有高下之分,能否给人提供一个解决冲突的绝对的价值标准?如何处理历史上儒家关于管仲的不同评价?
对于上述问题,方旭东教授作出回应:美德论受到后果论的侵蚀,就其还存在的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设想一种调试性的美德论,但就其已经失去了纯粹性而言,我们可以直接走向后果论;另外,五大利益之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标准;而且孔子评价尧舜与管仲,具有共通之处,具有明确的后果论的思路。
与谈结束后,方旭东教授逐一解答了在场师生们关于人性论基础、公益、立德、立功等的问题。本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听众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最后,讲座在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张玮 蒋丽英
学院订阅号
学院服务号
格致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