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4
文字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年5月15日,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任之讲堂”2023年春季学期第3讲(总第36期)特别邀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贺来教授作题为“哲学的双重功能及其思想风险的规避”的线上学术报告,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梅剑华教授为点评嘉宾,江怡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贺来指出,哲学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到个人、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未来发展道路。因此,如何理解哲学的性质与功能,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哲学最基本的工作方式是前提批判,试图揭示人们的常识理解、具体学科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前提合理性。但是,哲学的这种前提批判却容易忽略对哲学自身前提的反省和批判,尤其是对哲学自身思想风险的反省和批判,更是其中的一个盲点。
在讲座中,贺来通过三个不同的个案揭示了哲学的思想风险。第一,海德格尔对于西方虚无主义的反思;第二,“奥斯维辛”与“同一性思维”;第三,伯克之问:为什么革命常常吞噬它自己的儿女?贺来由此认为,导致哲学陷入自身风险的深层思想根源是观念和价值上的独断主义。这种独断主义建立在三个基本预设基础之上:第一,诸种不同的、异质性的观念和价值信念最终能够被归结和统一为一个终极尺度和原则;第二,以这个终极决定性作用的观念和价值尺度为基础,为所有不同的异质性观念和价值信念排定一个等级明晰、尊卑有序的分层和等级体系;第三,绝对无条件的观念和价值尺度与原则,拥有超越时空历史条件的普适性和客观有效性,作为人们观念和价值信念的制高点,具有超越历史性的真理性和客观性。
贺来认为,观念和价值上的独断主义体现了一种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逻辑。这种形而上学蕴含四个基本前提:第一,相信哲学和哲学家可以站到现实世界之外,获得关于整个世界的终极知识;第二,“无条件的终极知识”必然是最具“普遍性”的本质知识;第三,这种本质知识最终体现和凝结为“普遍概念”;第四,普遍概念作为普遍性的本质知识,不仅是哲学的知识形态,也是“世界的本质”和“现实的灵魂”。正是从四个基本前提出发,传统形而上学就形成了一套理解人与世界的解释原则:(1)绝对主义原则,即超感性的逻辑概念世界作为终极实在、最高本体和“最后本质”,被视为理解人与世界的终极根据;(2)总体主义原则,即超感性的逻辑概念世界作为单极的同一性原理,是支配人们全部思想和生活的最高权威;(3)非历史性原则,即非时间、非语境的逻辑概念世界作为“永恒在场”的“本真存在”,构成在历史中变动的人与世界的最终源泉。从这种追求“无条件总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出发,现实世界、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存在的所有方面和全部内容,都被这一“无条件总体”所同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就是一种追求绝对的思维,这构成了观念和价值上的独断主义的哲学根据,并导致了独断主义深层的根本缺陷:第一,对观念和价值的“界限”的遗忘;第二,对异质性的观念和价值之关系的扭曲;第三,对“现实感”的遮蔽。对此,贺来提出,我们需要通过克服这些缺陷,从而规避独断主义带来的思想风险。
针对第一个缺陷,贺来通过梳理哲学史上对于观念、价值和信念进行“界限”澄清反思的三条基本进路,即认识论批判、语言学批判与历史实践批判,认为哲学的“自我批判”就是一种“厘定界限”的哲学活动,主张哲学应该通过对哲学的“自我批判”确立一种自觉的“界限意识”。针对第二个缺陷,贺来通过挖掘儒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罗尔斯等关于“关系性价值观”的相关论述,认为比终极价值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价值观间”问题,提倡破解“价值观间”问题上独断主义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主张哲学应确立一种自觉的“关系性价值观”去协调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针对第三个缺陷,贺来认为,规避哲学的自我思想风险,还需哲学形成一种自觉的“现实感”。独断主义抹杀了现实生活的人和现实生活,从抽象的普遍概念、观念原则和理论体系得出对“现实感”的理解,导致失去了现实感。这种缺失的严重后果是将使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变成抽象观念和先验教条的牺牲品。
贺来认为,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理解“现实”,指出了现实人的存在和现实世界具有这样的性质,即多重矛盾性;异质性与丰富性;生成性和历史性;复杂的关联性;超越机械因果必然性的自由和开放性。以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现实”为根据,前述的独断主义就暴露了其内在的矛盾:理论的“有限性”与生活实践的“总体性”之间的矛盾;理论的“同质性”或“同一性”与生活实践的“异质性”之间的矛盾;理论的“非历史性”与生活实践的“历史性”之间的矛盾;理论的“封闭性”和“凝固性”与生活实践的“开放性”和“关联性”之间的矛盾。
贺来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彻底反对独断主义,要以一种符合现实人的存在和现实世界的方式去把握“现实”,需要对“现实”的这些性质有充分自觉,即具有“现实感”。历史上的哲学家们虽以理解“现实”为要务,但由于缺少这种“现实感”,其结果导致了现实人的存在和现实的分裂和瓦解。所以,确定这种现实感,对于我们今天抵御哲学思想风险就是一个重要的自觉意识。
最后,贺来总结道,哲学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维度,以反思批判的方式守护人类的自由和尊严是哲学的重要使命。为此,哲学需对进行前提性的自我反思和批判,保持自觉的“界限意识”,禀持自觉的“关系性的价值观”,具备自觉的“现实感”,从而生成哲学自身自觉的“思想责任”,是哲学规避自身思想风险,从而成为推动人与社会发展内在积极推动力量的重要保障。
在点评环节,梅剑华认为,贺来教授的讲座体大思精,论证严谨。首先,讲座指出了哲学的两面性,并对哲学的危险一面展开批判,特别强调了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理论逻辑的批判;然后,梳理了哲学史上关于人的观念和价值信念的三大理论批判,最终将这些批判拓展到了马克思的实践批判;其次,提出了“关系性价值观”与“现实感”,从关系出发来重新理解哲学;最后,提出了哲学要回归现实,提醒人们规避哲学的风险。梅剑华指出,讲座体现的思想方法与自己研究方向的很多观点在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并对传统形而上学具有双重功能的说法深表赞同。但同时,他也对当代形而上学的地位做出了一定的辩护。
在答疑环节,线上听众踊跃提问。贺来教授对“关系性价值观是否包括儒家伦理五常?”“关系性价值观是否含有一种绝对性”、“哲学的边界意识、间意识和现实感与科学哲学的划界的关系”等问题作出富有启发意义的解答。
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一千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线上听众反响热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本次讲座采取了线上直播的方式,通过腾讯会议、学术志同步直播。
学院订阅号
学院服务号
格致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