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山西大学举行
构建当代中国现代性理论
——第十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山西大学举行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山西大学哲学与现代性协同创新中心、哲学社会学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论坛于9月18日至20日在山西太原举行。山西大学校长贾锁堂、山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杨建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孙麾编审出席论坛并致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主要高校和学术机构的13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批判”、“现代性的中国内涵”、“国外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与现代性社会的关系问题”、“现代性理论的挑战、困境与分析视角”、“我国现代性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等议题展开全面讨论,有36位代表作了主题报告,70多位代表作了小组等不同形式的发言。
贾锁堂校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代表学校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贾校长介绍了山西大学的发展近况和学校马哲学科的发展现状。他说,学校能够承办这次高水平的论坛,是学界对我校马哲学科发展最充分的肯定和最有力的支持。论坛的举办,不仅为学界同仁搭建了一个深入交流的良好平台,也为我们学习借鉴兄弟高校学科发展经验,了解马哲研究进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他希望与会专家和来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交流经验,碰撞思想,为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哲学科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做出积极贡献,携手开创马哲学科更加美好的未来。
杨建军处长代表省委宣传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诚挚的祝贺,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山西大学有关部门表示感谢。他讲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情况和积极意义。他希望马哲研究者和工作者能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学理参考,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和无穷魅力。
孙麾编审作为历届论坛的推动着、组织者和见证者,在致辞中列举了前十四届论坛的举办情况,对曾经的承办单位、承办人员和哲学界老前辈表示感谢。他通过对往届论坛的回顾展现了论坛的精神传承,并介绍了本次论坛论文的结集情况,对论文能站在时代前沿、表现当今马哲界最新动态和最新看法给予充分肯定。
“马克思哲学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国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点创办的年度学术论坛,自200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四届,论坛先后在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吉林大学等高校举办,目前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高端学术会议。本届论坛主题为“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由我校承办,体现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为中国哲学学科和社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也体现了我校一省一校建设中所设立的“哲学与现代性”研究方向的时代性和重要性。此次会议是一次层次高、学术厚重的大会。会议于20日上午圆满闭幕,得到与会学者对我校的高度认同与赞赏。据悉,第十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将于2016年在辽宁大学举行。
马克思哲学内蕴现代性思想
马克思哲学中是否蕴含着现代性的思想,成为学者们热议的首要论域。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孙利天提出,虽然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并没有关于现代性及其概念的直接表述,但在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语境中,《共产党宣言》和《1844年经济学手稿》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异化”的分析,就深刻体现了马克思揭示现代性的本质、有力批判现代性负面效应的建构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安启念强调,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主要体现为对现代性的批判,其哲学基础是超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所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
从内在结构分析的角度,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剑认为,马克思所谈论的现代性主要包含三方面: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近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由于工业化生产以及市场经济所导致的经济、政治以及法律等层面的现代性问题。
马克思哲学论域中的现代性思想,既包含着基于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肯定,也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深入挖掘马克思思想资源中的现代性理论,对于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意义重大。对此,苏州大学教授任平强调,考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创新,不能简单套用西方启蒙现代性、经典现代性、后现代和后现代性的各种理论,必须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现代性思想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写现代性的必然性,在复杂现代性的语境中根据“中国新现代性”坐标加以阐释。
探索破解现代性问题之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推进,展示了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切实推进当代中国现代性的理论构建,积极探索破解现代性问题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学者的责任担当与学术使命。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乔瑞金认为,追求现代性,必然成为相当长历史时期内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
基于对现代性的中国内涵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韩庆祥认为,中国现代性的未来走向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公平正义,培育健全的人格和公民意识;以法治规范市场的力量,限制和约束日益膨胀的物欲;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模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提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成效直接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从根本上讲,当代中国乃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现代性危机,说到底就是人的生存危机。实现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解决现代性危机的首要目标。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南湜认为,只有回归思想史,探索现代实践观念及其起源,才能真正探索到现代性问题的破解之法。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叶险明提出,实现现代性问题研究的中国理论表达,推动中国社会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构建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理论,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赵士发也强调,在理论资源上,我们不仅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更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注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现代性思想。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杨生平提出,当代中国最需要的是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并充分认识到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则上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西方现代性理论和实践的优秀成果,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
关注人文理性的建构
研究现代性问题,除了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也要关注西方现代性理论的思想资源。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凤才提出,法兰克福学派的“启蒙现代性批判”,实则是对科学技术滥用、工具理性膨胀、工业文明的弊端的批判和矫正。这启示我们,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过程应克服技术理性的负面效应,关注人文理性的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忠认为,研究现代性问题离不开研究空间问题,不能忽视城市和空间地理变迁引发的问题联动。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雄提出,分析21世纪现代性问题,应关注资本金融对整个世界的锁定、资本金融体系对现代社会的控制,从而为推进社会公平公正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