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韩震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他期望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一年过去了,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更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面对经济全球化百舸争流的图景与大势,面对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梦想与前景,面对人类文明进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更加凸显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可以说,没有繁荣发展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华民族振兴的伟业就是不完整的;没有能够比肩或领先于世界水平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很难确证中国崛起的世界历史意义。
首先,只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切地总结中国实践、描述中国经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有了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人民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所经历的探索、选择、超越和创新。为什么西方的理论总不能解释中国的实践,对中国事情的理解看起来有些隔靴挠痒、不得要领?为什么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预测,总是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前成为笑柄?那是因为西方的理论基于完全不同的根源性社会发展脉络,无法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因而也有自成体系的文化自述表达体系或话语方式。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落伍,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状态,几乎落入丧失独立、任人宰割的境地,中国人开始学着用别人的话来表达自己。当然,学习外来的话语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不能忘记自主表述的能力;可是,有些人学长了,似乎忘了表达自己话语的能力,丢失了自我创设话语的生产力。好在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中国人民有着强劲的韧性,不断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荣与梦想。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13亿之众的大国,作为一个有自己文明范式的国家,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前无古人的实践,既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也在与世界人民一起寻求着人类文明前行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用一种基于中华民族根源性的话语生成方式,吸收外来优秀成果并将其变成可用材料,构建我们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并用富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总结当代波澜壮阔且激动人心的中国实践,描述让国人骄傲且为世人瞩目的中国经验。
其次,只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有效地运用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方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造就的事业,不仅是一个原本落后的大国奇迹般的崛起,而且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凤凰涅槃般的复兴。与此同时,中国的探索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大国的探索,更加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从大历史和全球的视角看,中国的当代发展也可以看作是在为当前徘徊不前、具有不确定性的世界探索新的发展理念和路径,这种探索所提供的方案对世界有很好的参照价值,而且体现着深邃的中国智慧。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倡导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切都越来越多地获得了世界的理解和认同。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世界需要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理解一个变化发展中的中国。我们应该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中国的迅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世界格局,中国和世界都需要不断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加以引导。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面对世界性和时代性问题,中国也应该运用中国智慧、体现中国担当,提供中国的解决方案,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再次,只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广泛地凝聚中国精神、聚集中国力量。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目标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力量,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这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民族需要共同的精神家园,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人民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为我们拓展和升华理想的视野;社会成员需要共同的道德规范,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为我们梳理澄清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国家的认同往往基于这个国家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系统地提升并且传递下去,为全体国民构建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而且可以通过把新的奋斗目标——如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传递给全体人民,把人民引向共同的追求。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回应人民的关切,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失去繁荣发展的基础,也失去繁荣发展的动力,更没有繁荣发展的正确目标。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最后,只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更好地锻造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如果说过去我们在跟跑中还能够通过参照别人的理论,勉强踉跄前行,那么现在处于与世界各国并跑过程中的我们,必须勘察自己的理论路线图。到将来我们领跑时,就必须有自己领先于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只有透彻研究中国,才能找到表达中国的话语体系;只有懂得了文化传播的规律,才能有效地讲好故事;只有透彻地了解世界,才能以世界能够理解的方式介绍中国。我们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既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也体现原创性、时代性,还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着力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必须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火热的实践之中,回答人民群众实践中提出和遇到的问题,才能真正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作为学者不能只是困于书斋,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认识到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所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问题意识,就是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树立问题意识,从认识论的方面看,就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的角度讲,就是做到有的放矢,不讲空话,根据问题的性质来思考我们的工作思路、办法和步骤。实际上,树立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学术界务必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动机制,消除对当代中国实践的诸多误区和盲区,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作者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本文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项目“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与文化影响力研究”阶段性成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信息传播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