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双一流”建设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3日 13版
作者:彭宇文
【论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既是十九大报告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在教育领域的延续,也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更为高远更为具体的要求,对于正在不断深化的“双一流”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应当切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树立供给侧改革思维,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双一流”建设。
第一,回归教育本原,从教育规律与教育精神的本质属性出发思考“双一流”建设。供给侧改革思维首先是一种回归性思维,让教育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矛盾中,能够重拾定力,回归初心,坚守自身应有的精神品质。近年来,市场经济和需求侧一端的强力冲击,使高等教育出现办学理念摇摆、大学精神缺失、忽视教学工作、行政化严重、片面追求指标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教育本原。正本清源,回归教育本原,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双一流”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切实尊重教育规律,体现大学精神的本质属性。今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学科建设的重点在于尊重规律、构建体系、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把尊重规律放在学科建设重点的首要位置,就是强调一流学科建设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科的本来属性与实质,按照学科固有的本质内涵和核心要素来开展建设。特别是在政府主导的客观现实下,要注意避免受经费管理、指标评价、目标考核等外在因素影响而导致短视化、功利化、行政化、碎片化、表面化等倾向。“双一流”建设以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核心要义,必须不忘初心,回归到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坚持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
第二,加强创新引领,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以“双一流”建设引领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供给侧改革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思维,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双一流”建设绝不能因循守旧、教条主义,而应当着眼于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培育教育新业态,创造教育新供给,以创新升级的新供给激发多层次的新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以教育信息化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面对这种革命性变化,高校应当主动变革升级教学方式,适应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从“互联网+”教育、移动学习、智能教学、教育大数据等方面大力发展教育新业态,创造有利于实现泛在教育的新供给,从而更好地保证教育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着力优化结构,以改革创新推进结构调整,从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出发,不断推动“双一流”建设。供给侧改革思维的重点是结构性思维,以优化供给侧结构为着力点,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带来的高等教育发展转型升级、质量提升的要求,确保“双一流”建设的质量内涵。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有效高效的教育资源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在教育类型、区域、群体、层次、生态等方面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等现实矛盾。这些矛盾对“双一流”建设形成了很大影响,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就是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发力。一方面,着重通过优化制度供给,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教育供给所涉及的多元主体、科学技术、人力资源、资金资本等全要素生产力的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结构,解决教育结构性失衡问题,不能只依赖政府单方面资源配置行为,而应当抓住有效制度供给这个牛鼻子,发挥制度供给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充分调动教育治理各方面主体的积极性,合力推进结构优化。另一方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要求实施结构性改革,处理好结构与质量的关系,贯彻内涵式发展思路,确保结构性改革保持高质量的正确方向。优化供给结构必须建立在高标准的供给质量基础上,这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四,注重辩证统一,协调统筹全局,整体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双一流”建设奠定全面基础。供给侧改革思维的核心是系统性思维,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全局意识,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全面协调而科学有效的教育供给。一是要全面认识教育供给侧存在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找准问题链条上最前端的关键点,以便精准施策,有效化解难题。二是要系统思考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拓展改革的领域和维度,构建各方面改革举措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统一,统筹实施,通过推进全面改革,深层次释放教育全要素生产力活力,整体提升教育供给质量。三是要辩证认识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关系,主动衔接好供给侧与需求侧,在当前着重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注意两端发力,各有侧重,有效配合,建立新的教育供需结构,实现教育供给端转型升级的新突破。比如,《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强高校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对此,既要分析高校存在的学科专业设置不科学、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同层次学生培养结构不尽合理、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实现度不高、质量评价标准不完善、内部治理能力不够强等方面供给侧问题,也要分析经济新常态挑战、社会需求动态性较强、用人单位认识偏差、社会心态浮躁等方面需求侧问题,统筹考虑,找准源头,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大势,结合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精准施策,通过优化供给侧、创造新供给来引导和释放新需求,不断增强高校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供给侧改革思维引导着教育改革的创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双一流”建设应当以此为指导,增强教育供给侧改革思维,不断推进各项工作。
(作者:彭宇文,系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当代教育研究院院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信息传播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