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资讯
在文本与实践互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发布时间: 2013-10-27
浏览次数:
——第十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京举行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28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 王海锋)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10月26—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北京大学哲学系承办的第十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80余位学者与会,共同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经典与当代”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深化方法论原则的反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在教材课程体系、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人才培养、理论建设、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亟待研究的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梁树发告诉记者:“这些问题有:怎样看待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科书,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否要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纳入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加以研究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路径问题予以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梁树发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陈先达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应该严格遵循一条原则,就是要反对主观主义的解释学、反对单纯强调自我构建,研究必须以经典原著为依据。”与会者认为,加强经典文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方法论原则自觉,要求我们必须对已有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做出全面梳理和客观反思。”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任平认为,这种反思可以确保我们目前的研究能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并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原则。
直面时代的重大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难题,不断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新篇章,完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对此,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庞元正表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我们不断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和思想脉络,激活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为现实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找到新的思想资源,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赵剑英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我们更应该结合现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全方位的研究。”进一步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视野拓展到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创立的哲学思想历史的考察。
在新起点上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异常艰难和复杂的历史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脉动,有助于我们在历史的大尺度中真切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和伟大意义。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深有感触地说:“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于推动这个学科发展和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这不是最终的目的,不是为史而史,根本的目标在于,在史论的互动中,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进而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适应时代需要的理论。”
对于“史论结合”的研究范式,与会研究者深表赞同。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欧阳康看来,这种研究范式,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贯彻“思想的逻辑与历史的逻辑的内在统一”,即一方面,不断地回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文本中,研究其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另一方面,在历史的回归与梳理中,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内容和精神本质,这是理论创新和现实探索的坚实思想基础与方法论前提。
与会者表示,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历程,只有直面当代全球化演进的新形势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在历史与现实、文本与实践的互动中,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创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在新起点上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张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辅助教学和学习的需要,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