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厦门大学李若晖教授学术报告之二:“遍”与“通”汉代老学与庄学一瞥

发布时间: 2018-12-29 浏览次数:


20181226日晚上,来自厦门大学的李若晖教授在我院101教室作了题为“‘遍’与‘通’汉代老学与庄学一瞥”的学术讲座,学院王玉彬老师作为本次讲座的主持人。


web1.jpg

  

李教授开篇即对思想史与哲学史之间的差别提出自己的观点,思想史主要关是于看法,而哲学史则是关于论证看法,即论证方法的演进、概念体系的变迁。紧接着,李教授提出在汉代时,庄子潜行,而老学呈显性。洪颐烷有言曰:《庄子》一书,秦汉以来皆不甚称引。自三国时,何晏、阮籍、嵇康出,而书始盛行”。李教授对此解释道:在汉代稳固的经学政教体系之下,庄学没有立足之地。

  

那么,老庄既成一家学问,(《史记》中评价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为何汉代老学与庄学的处境截然不同呢?李教授以古本河上公注:“道遍行天下”与今本河上公注:“道通行天下”中“遍”与“通”的不同为切入点,指出了其中所暗含的老子的“道遍论”与庄子万物齐一渗入老子思想的“道通论”,从而进一步阐发老学、庄学的不同。

  

紧接着,李教授引用材料指出老子的思想属于朴素的辩证法,要求事物之间要有差异,而对立面的双方又可以相互转化。而庄子则忽略事物的差异性,认为事物之间无差别,也无矛盾,而是用相对主义来阐述自身观点。

河上公中古今之别中的“遍”乃老子所谓“道遍万物”,“通”乃庄子所谓“道通为一”,这种字的替换实质上是庄子“道通为一”思想对于老子“道遍万物”思想的替换。李教授引用史料以及历来哲学家的说法指出“道通为一”可以追溯到杨雄的思想。同时,也指出魏晋玄学中的“无”,并非西方所言不存在,而是说无属性、无定型。


web2.jpg

  

解释了这一切,李教授又抛出一个问题:“河上公中改成的‘通’是否有可能是来自于老学本来的内容中呢?”李教授总结到,《老子》第二十五章“周行而不殆”,河上公注“道通行天地”,“通”原当作“遍”。河上公注之原本意“遍”释“周”乃是基于老子哲学的“道遍万物”之论,在此,物类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传世本改“遍”为“通”,乃是基于庄子哲学的“道通为一”之论,指向取消物类的哲学意义。由此一异文,可以窥见汉代思想史中庄学对老学之替换,以及汉代知类之学向魏晋玄学的原因转型。

  

最后提问环节,同学们与老师针对昨天与今天的问题向李教授进行提问,李教授对此一一耐心应答。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人:赵宇

 

首 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党群工作| 团学工作| 规章制度|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