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6
2025年4月1日上午,山西大学哲学学院“会通论坛”特别邀请山西大学兼职教授、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翟锦程教授,在山西大学哲学学院225会议室作了题为“对西方逻辑传入背景下中国逻辑研究的再反思”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我院周北海教授主持。
首先,翟教授以“为什么要对西方逻辑传入背景下中国逻辑思想研究进行再反思”的问题为始,指出对近代中国逻辑思想研究进行反思是近30年以来随着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会通的反思而引发的一个话题,诸多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过讨论,如崔清田的《墨家辩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王克喜的《中国逻辑史比较研究之反思》等研究总结了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成就、问题和发展趋势,且主要以西方逻辑传入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影响为核心,探讨其内容、性质、水平及影响,在国际学界引起关注。尽管“中国逻辑”逐渐被关注,并形成了专门领域,但实际上他是受“外力”影响而出现的。因此,翟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对这个“外力”的真实水平和实际影响作出客观评价,以期借助这个“外力”,挖掘中国传统学术中应有的、中国本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逻辑”。西方逻辑不仅作为西方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而且也作为西方知识体系的基础传入中国,在思想观念、方法论、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对近代中国学术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对中国逻辑研究这个领域的影响,既直接又深远。与此同时,我们今天处在中外文化、古今文化的交汇点上,也处在当代中国知识体系、学术体系重建的前沿,有条件对西方逻辑传入背景下的中国逻辑研究的兴起进行再反思,这也是进一步做好中国逻辑研究的一个必要条件。
其次,翟教授对于“如何认识影响早期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西方逻辑的程度和水平”问题展开讨论。他指出,从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对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启蒙阶段产生影响的西方逻辑,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西方逻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根据:第一,孙诒让作为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启蒙者并没有系统地研读过西方逻辑著作。可以推断,孙诒让在完成《墨子间诂》之后所阅读的“近译西书”和报刊中,并没有完整的逻辑学教材或著作的译本,对演绎、归纳这类术语,孙诒让虽有所接触,也基本猜测到墨子书中有类似“欧士论理家雅里大得勒之演绎法,培根之归纳法”的思想,但并没有获得完整意义上的西方逻辑知识。第二,刘师培作为中国思想研究的开拓者,并没有全面了解西方逻辑的具体内容。刘师培接触到的西方逻辑有两部分,一是阅读过的日本论理学教材。二是阅读的严复翻译的《穆勒名学》(部甲)。由此,刘师培对“论理学”“归纳法”“演绎法”的了解源于译自日文的逻辑学教科书,而对“名”的理解则深受《穆勒名学》的影响。但他所阅读的《穆勒名学》只涉及到什么是逻辑、名称、命题等,而非完整的逻辑。第三,梁启超对西方逻辑虽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对西方逻辑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梁启超在中国逻辑思想研究方面影响巨大,他提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至今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在梁启超的研究中,他对中国逻辑思想的认识经历了从绝对否定到绝对肯定的过程。事实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影响早期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西方逻辑,实际上是不完整的西方逻辑,无论是体系的完整性、概念的准确性,还是对逻辑性质的把握,都达不到与本来意义的西方逻辑相匹配的程度。
接着,翟教授分析了我们应当如何认识近代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作用。他认为,近代中国逻辑思想研究体现了中西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一种方式,或者是中西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一种载体。西方知识体系传入中国之后,伴随着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对应于西方知识体系,重建近代中国学术体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如中国哲学、中国语言学、中国逻辑这样的学科分支。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在中西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当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知识体系中,逻辑都起到了支撑作用。但是,在这两个知识体系中,其他具体门类的知识暂时还不能起到沟通两个知识体系的桥梁作用。这样,对中国逻辑思想的研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会通的一个重要媒介。中国逻辑思想对内承接先秦哲学与文化,进而延伸到整个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对外与西方逻辑对接,进而延伸到西方近代哲学与文化,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桥梁。而且,借助对中国逻辑的研究,也能够使国人相对容易地接受西方逻辑,进而接受西方哲学与文化。
最后,翟教授讨论了金岳霖先生带来的诸多启发。金岳霖先生的观点强调欧洲哲学问题源自同一传统,因此在其文化中被视为普遍哲学问题。然而,当这些问题被扩展到中国文化时,就需谨慎评估。金岳霖指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关键在于理解思想的实质与架构。中国古代逻辑,深植于其自身的思想生态,与西方逻辑并不完全一致。关于中国逻辑的研究,金岳霖指出,关于“中国的逻辑”是否独立于其他文化背景的问题,涉及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框架如何定义的问题。举例来说,墨家的辩学体系强调名、辞、说,与西方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是否对应,仍需结合中国逻辑基础展开进一步研究。从学术思潮、哲学思潮和文化思潮层面上来看,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在中国传播时所体现出来的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有内在的契合性。中国逻辑作为学术思潮,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方法内容;作为哲学思潮,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作为文化思潮,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取向,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中国逻辑思想的总体特征。总之,中国逻辑思想与西方逻辑有其文化和哲学背景上的内在契合性,这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方法、观念和文化价值需要在自己的学术土壤中理解和发展。
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在座师生踊跃提问,围绕何为推类、中国思想文化的逻辑基础、中国哲学的论证是什么样的论证等问题与翟锦程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本次报告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报告为大家充分展现了中国逻辑研究的背景、特征、意义与作用等。最后,报告在热烈的鼓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山西大学哲学学院 刘晓红
学院订阅号
学院服务号
睿翼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