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网站!

学术活动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会议综述丨第二届形而上学会议

发布时间:2025-04-27

2025年4月19日至20日,由山西大学哲学学院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形而上学会议在山西大学哲学学院225会议室召开。会议共设两个议程:4月19日的“形而上学会议”围绕梵学、道家哲学、物自身与至一、时间、反事实条件句、斯宾诺莎哲学以及个人同一性等多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4月20日则举办圆桌会议,重点聚焦哲学博士生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旨在推动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与研究能力提升。

图片2.png

会议开幕式由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尤洋主持,他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与筹备情况。

图片3.png

在首场报告中,北京大学的韩林合教授以《梵、道、物本身与至一》为题,深入剖析《奥义书》与《庄子》中关于世界本原的思想。他指出,“梵”与“道”同时被赋予“创造者”“遍在者”“包容者”的三重身份,这在逻辑上构成张力。在西方哲学界关于世界本原的讨论中,康德与叔本华的物本身理论同样也存在着内在矛盾。韩林合教授指出,可以通过修正康德与叔本华的物本身理论,获得一种关于“世界整体本身”或“至一”的概念,即一种取消一切区分的世界状态,从而为“梵”与“道”的多重属性提供融贯的形而上学基础。

图片4.png

随后,北京大学的赵悠副教授围绕韩林合教授对“梵”的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结合《奥义书》具体文本,总结出达致整全的五种基本范式,并指出了“本质本原”、“创世-因果“以及“对本质的认识”三大核心问题,并从语法传统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图片5.png

北京大学李麒麟副教授则提出方法论上的反思,指出《奥义书》和《庄子》在表达终极实在时所采用的“遮诠”方式,可能对我们建构的论证对象和所使用的术语之间能否真正耦合构成潜在的挑战,值得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图片6.png

内蒙古大学的汤志恒教授随后带来题为“Splitting Travels: Yet Another Problem for Presentist Time Travel”的演讲,他在报告中阐释了"分裂时间旅行"(Splitting Travels)理论,尝试对现代主义时间观下的时间旅行悖论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报告首先提到现在主义(presentism)下只有“现在”存在的时间认知框架,指出其与时间旅行议题的矛盾之处。随后汤教授提出了“分裂时间”的理论模型:将时间解构为具有本体论差异的“个人时间”与“外部时间”,前者表征主体经验维度,后者对应客观时空连续体。这一理论揭示了时间旅行者实现个人时间与外部时间分离的可行性——当时间旅行装置启动时,主体经历的现在切片(如2025年)消失,目标时空(如1990年)变为新的现在。

图片7.png

汤志恒教授的报告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河北大学齐晓晨作为评议人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

图片8.png

当日下午上半场的讨论由北京大学李麒麟副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张若愚讲师首先带来题为“Not-so-simple extended simples”的报告。首先,张老师提到,一个被称为“简单物”的对象如何同时具有空间延展性。传统观点认为延展性必然意味着对象由部分组成,但简单物没有proper parts。其次,讨论延展的简单物需要放在两个理论背景下:一是“整分”理论与时空定位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对象的部分与其时空区域部分对应,但延展的简单物则认为,对象可能占据延展区域但没有proper parts。二是原子论的多义性,传统原子论强调不可分微粒,而张老师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普遍属性而非粒子式的原子,它既可指物理不可分的微粒,也可指本体论上的基础单元。再次,其一,传统“前定和谐原则”(Harmony)主张对象的结构与其时空区域严格对应。然而当红苹果与黄香蕉共享同一时空区域时,无需预设其分别拥有独立属性(“红特普”与“黄特普”),而可视为单一延展简单物,通过 “左红右黄”实现区分,从而规避属性互斥原则的争议。其二,若将“部分”从时空维度拓展至颜色、形状等属性维度,传统持存问题可被重新诠释。如,蜡烛长度变化不必依赖“时间部分”,而可视为其颜色或形态属性的转换。最后,张老师提到关于延展性的反思,首要问题在于传统对“点”(point)的粗糙刻画,这种模糊性导致“点”的哲学地位备受质疑:若仅以点状结构刻画属性关系,将忽视存在形态的多元性。中北大学宗文奇、清华大学蒋运鹏等老师围绕主题进行了提问与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徐敏教授的报告题为“The Truth Problem of Counterfactual Existence”。报告围绕包含空名的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问题展开,提出创新性的“无命题观点”(No-Proposition View)。以“假如福尔摩斯存在,侦探的声誉将大大提升”为例,这类句子在日常语言中被直观认为是真的,但从哲学逻辑角度看,由于福尔摩斯并不存在,这类句子似乎无法表达真命题,形成了所谓的“反事实存在的为真难题”。针对这一难题,徐教授首先梳理了现有的五种主流解决方案:梅农学派的非存在对象论(theory of nonexistent objects)、弗雷格-罗素的描述论(Description Theory)、布劳恩的未填充命题论(unfilled proposition theory)、元语言论(metalanguage theory)以及元命题论(metaproposition theory),指出这些方案都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和逻辑困境。随后,徐教授借鉴克里普克(Saul Kripke)关于形而上学可能性(metaphysical possibility)与认识论可能性(epistemic possibility)的区分,提出了“无命题观点”。该观点认为,类似“福尔摩斯存在”这样的前件在形而上学层面是无意义的,不表达任何命题,但在认识论层面可被理解为在某种认知情境下可能表达真命题,因此相应的反事实条件句在认识论意义上可以为真。报告详细阐释了形而上学可能性与认识论可能性的区别,指出反事实条件句的歧义性主要源于这两种可能性的混淆。通过明确区分,能够合理解释为何包含空名的反事实条件句既可以无形而上学意义,又能在认识论层面成立,从而有效解决了为真问题。清华大学蒋运鹏老师等进一步围绕虚构名称(fictional names)与空名(empty names)的区别,“无命题观点”与元命题论、元语言论的本质差异与徐敏老师进行提问与探讨。

图片11.png

下半场的讨论由山西大学王航赞教授主持,山西大学李明讲师首先带来题为《奠基:斯宾诺莎形而上学深层结构探究》的专题报告,聚焦斯宾诺莎形而上学的因果概念及其与当代分析哲学“奠基”理论的关联。

图片12.png

报告开篇首先明确,斯宾诺莎的因果观不同于现代对因果的理解,正如叔本华指出的,这种差异使得斯宾诺莎未经区分地混用了原因和理由。此观点也在当代学者洛卡(Della Rocca)对充足理由律(PSR)两重意涵的解读中得到印证。基于上述原因,报告进一步认为:当代分析哲学的“奠基”理论为理解斯宾诺莎的因果概念提供了独特优势。通过对比当代形而上学研究,李明老师创新性地提出:“奠基”与“因果”在内容、结构及外部关系上具有相似性,并在“反事实”和“非还原”层面具有统一立场。报告最终得出问题性结论:在当代分析哲学视域下,斯宾诺莎的实体作为自因,是否存在通过“奠基”理论去理解的可能性?北京师范大学展翼文、四川大学刘纪琪等老师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生詹心怡作了题为《个人同一性的约定论辩护》的演讲,对“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形而上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她的研究聚焦于个人同一性的本质,提出了支持约定论(conventionalism)的观点,认为个人同一性并非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而是依赖于我们的概念框架和社会约定。报告首先梳理了关于个人同一性的三种主要形而上学立场:实在论(realism),主张个人同一性独立存在;还原实在论(reductive realism),认为个人同一性可以还原为心理或物理事实;以及非还原实在论(non-reductive realism),认为个人同一性是不可还原的基本事实。与此相对,约定论(conventionalism)强调个人同一性依赖于社会约定和共识,而非客观的形而上学标准。在辩护过程中,詹心怡指出,约定论在解释诸如脑移植、意识上传和记忆丧失等思想实验中表现出更强的解释力,能够合理解释不同社区或个体对个人同一性的多样化理解。此外,她还回应了对约定论的批评,如循环论证和可能导致某些成熟人类个体不被视为“人”的反直觉结论,提出约定论允许存在多样且合理的身份标准。报告引起了在场专家的激烈讨论,赵新侃老师等就约定论的适用范围、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以及第一人称视角下的身份问题与詹心怡进行提问并做进一步探讨。

图片15.png

4月20日,会议进入圆桌讨论环节,主题为“青年哲学研究者的能力建设与学术成长”。多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与青年学者就学术写作、选题策略、研究方法与发表路径展开交流,助力青年学者提升学术能力。

北京大学韩林合教授强调,学术写作的核心在于“问题意识”。他指出,理解经典著作时,首先要关注其试图解决的问题及论证的逻辑结构,搭建古代经典与当代研究的桥梁是学术探索的重要路径。韩教授建议博士生在阅读时积极重构论证,保持质疑精神,并注重国内外写作风格的差异与技巧,以提升写作质量。

清华大学蒋运鹏教授认为,写作清晰是对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高级要求。他建议作者应将读者设想为具备哲学基础但非专业领域的聪明读者,确保文章通俗易懂。蒋教授还强调写作应从正文开始,导论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鼓励作者大胆表达观点,并提升英语水平以增强学术竞争力。

北京大学李麒麟副教授分享了建立个人资料库的经验,倡导通过关键词串联写作材料,提高写作效率。赵悠老师提醒,笔记应有明确目的,视为论文初稿,并在写作过程中不断筛选和完善材料,避免被冗杂信息淹没。内蒙古大学汤志恒老师指出,清晰的写作不应成为无聊的代名词,哲学评鉴是获得反馈、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学术发表方面,詹心怡同学建议博士生尽早确定研究选题和关键词,带着问题阅读文献,依托个人笔记进行论文写作。她强调草稿的反复修订是写作的重要环节,面对批评应保持开放心态,持续改进。

图片1.png

此次圆桌会议不仅推动了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形而上学研究的发展,也为与会学者提供了系统的学术写作指导和发表策略,激励青年学者以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投身哲学研究,助力我国哲学学科的持续发展与国际影响力提升。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哲学学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88 联系邮箱:zhexueyuan@sxu.edu.cn (晋)ICP备05000471号

学院订阅号

学院服务号

睿翼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