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网站!

学术活动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线上系列讲座”第3讲丨朱菁教授:20世纪早期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

发布时间:2022-10-09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2年9月30日,由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江怡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课题组,举办了“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线上系列讲座”第三场学术报告。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朱菁教授做主题讲座

本次讲座特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朱菁教授做主题讲座,他的报告题目为:“回首向来萧瑟处,亦见风雨亦见晴——20世纪早期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讲座由江怡主持,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陈敬坤教授为点评嘉宾。

朱菁的报告旨在梳理与反思20世纪早期(1900-1952)中国哲学学科的建制化过程,题目是对苏轼的词《定风波》后半阙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化用。朱菁指出,近代以来,哲学学科的发展主要依托大学体制。古典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主要由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文学院构成。除传统的神学、法学、医学这样专门的学问外,还有传统七艺算作通识的学问。七艺分为两类,一类是文法、修辞、逻辑;另一类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在那时候,哲学学科通常被放在文学院,但与神学院也息息相关。

朱菁认为,学科的建制化有如下四个标准:在公认的学科体系中具有稳定的独立地位;阶梯型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成熟的课程体系;专业化的学术共同体。依据这四个标准,朱菁考察了哲学学科在中国的萌芽与发展。他指出,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制与大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息息相关。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是教会学校,哲学在中国的萌芽与发展就绕不开这些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9世纪后期,教会大学开始在中国建立,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个篇章。这些大学延续了西方大学普遍重视哲学学科并且在大学设立哲学系的传统,中国的哲学培养活动也就在中国的教会大学里首先展开了。

朱菁以南京金陵大学作为教会大学的主要代表,介绍了教会大学哲学学科建立发展的情况。通过挖掘与整理金陵大学在这个阶段培育出的诸如刘伯明、刘国钧、方东美、倪青原、萧焜焘等人的史料,朱菁总结出关于哲学学科在教会大学的建制化情况:1,教会大学相对比较重视哲学教育,学生需要修哲学课程。但这主要体现在办学规模小、哲学学生人数少的学校。大学教育主要以通识教育为重心,哲学方面课程在所有课程中占有一定比例;2.部分学者哲学视野开阔,哲学相关著作颇丰。尽管教会大学学生主要接受的是西式教育,重视英文学习,但学生们也接受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方面的训练;3.金陵大学哲学课程有西方哲学史、科学方法论与伦理学;4.出现诸如《金陵文摘》、《斯文》等期刊,形成了最初的专业学术共同体。

然而,朱菁指出,以金陵大学为代表的教会大学哲学系办学规模较小,培养学生较少,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也较小。而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哲学系主要是在公立大学。朱菁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主要代表,介绍了当时公立大学哲学学科建立发展的情况。

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始建于1912年,初为“北大文科哲学门”,1914年起正式招生,1919年更名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朱菁认为,北大哲学系在中国的哲学学科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北大哲学系建系伊始就名师云集,随着聘用教师而逐渐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建系名师主要代表人物有陈黻宸、马叙伦、章士钊、陶孟和、陈大齐、胡适、梁漱溟与杨昌济,1920年后聘用张竞生、熊十力、张颐与邓以蛰。朱菁根据北大历史系学者尚小明的论文《民国时期大学哲学科系的“冷”与“热”》一文描述了当时北大哲学学科的“热”。当时就读学生数量众多,哲学课慕名旁听者甚众,哲学系学生素质亦极高,许多人后来在学界抑或是政界颇有成就。朱菁指出,新文化运动直接推动了哲学学科的发展,而北大作为国内国立大学的代表,其哲学系的气象、格局与影响力是教会大学哲学系无法比拟的。

清华大学哲学系与北大哲学系走过不同的道路。清华哲学系始于1926年9月,以金岳霖入职清华大学讲授逻辑学课程,并授命组建哲学系为标志。1926-1952年,清华大学陆续聘用冯友兰、邓以蛰、张申府、沈有鼎、贺麟、洪谦、张岱年等学者,他们普遍重视逻辑学,重视分析哲学,由此形成了清华大学哲学系强烈的分析哲学导向。

关于阶梯型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朱菁介绍说,这个时间段的各大学哲学学科的建设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哲学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成就比较突出的是燕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至于哲学学科最高级别的人才哲学博士的培养当时在国内是不存在的,还需要出国进行深造。当时在公认的学科体系中具有稳定的独立地位还不是很稳固,主要表现在拥有哲学系的国内大学数目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办学经费的充足与否。由于哲学系的办学特点,当大学办学经费不足时,首先裁撤的就是哲学科系。不稳定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学生读哲学科系意愿的强烈与否,学生人数少,哲学系就难以为继。

朱菁认为,当时国内哲学专业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成就,在于哲学期刊的创建与中国哲学会的创办。在期刊方面,曾出现过《哲学》、《哲学月刊》、《哲学杂志》与《哲学评论》等杂志。中国哲学会作为专业研究学会,对于当时的中国哲学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最后,朱菁总结了20世纪早期哲学学科在中国发展的三个特色:一是“国际视野”,当时参与哲学学科创建和发展的骨干基本上都有留学背景,关注与研究的内容很多都是来自于国外;二是“中国本色”,当时的哲学学者通常以中国文化与中国命运立场来探索哲学。即使是在教会学校任职的外国学者所作的大多数工作也是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和对中国文化的学术传播;三是“博学多思”,当时的学者思想活跃,敢想敢说,勇于交锋,形成了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

在点评环节,陈敬坤首先感谢朱菁老师带来资料详实的报告,并向厦门大学哲学学科建设100周年表达了祝贺。他对朱菁提出的哲学与大学的关系、学科建制化的四个标准等观点表达了认同,但对作为三所最早国立大学之一的山西大学没有对早期哲学学科建制化作出突出贡献而感到遗憾。他认为,作为一名哲学学者,不能忽视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不能忘却为我国哲学学科作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江怡作总结发言

最后,江怡在总结中指出,朱菁报告内容对于20世纪早期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的历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使得我们可以真实感受哲学学科建制化的过程,并从中获得一种学科建制的责任感。对于朱菁总结出的20世纪早期哲学学科发展的三个特点,江怡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国际视野”就是与世界交往,“中国本色”就是与传统文化交融,“博学多思”就是与时代交汇。他表示,哲学学科的未来建设应继续保持这三个特色,推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互动环节,与会者进行了对话交流。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大家对报告主题的讨论意犹未尽,认为从历史的视野重新审视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对于我国哲学学科的建设非常重要。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本场讲座采取了线上直播方式进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课题组,举办了“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线上系列讲座”第三场学术报告,线上直播举行。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哲学学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88 联系邮箱:zhexueyuan@sxu.edu.cn (晋)ICP备05000471号

学院订阅号

学院服务号

格致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