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网站!

观点争鸣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观点争鸣

乔瑞金等:梅格纳德·德赛历史语境中的市场动力理论

发布时间:2014-11-25


《河北学刊》
2014年第2
 
 
乔瑞金1,郭鹏12
 
(1.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2.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军队政工系,河北石家庄050084)
 
[摘要]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市场的观察并未包含历史维度,导致其形成了一种静态和机械式的市场动力理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梅格纳德·德赛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重新将市场放入历史语境中,以探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命运为最终目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动力理论。
 
[关键词]市场动力理论;梅格纳德·德赛;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
 
[作者简介]
乔瑞金(1957),男,山西省石楼县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科技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郭鹏(1979),男,山西省闻喜县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生,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政工系讲师,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20世纪中后期,英国著名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梅格纳德·德赛敏锐地认识到,只有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强调了经济范畴的历史相对性。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市场思考的困境在于,它抛弃了经济研究中的历史维度,将思考局限于纯粹的“市场”和静态经济关系之中。德赛由此提出,对市场动力机制的认识应包含三个层次:其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以市场为动力;其二,促进市场发展的动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其三,市场是推动社会转型的动力。
 
一、市场作为社会生存的动力机制
 
19世纪末的边际革命发生以来,资源稀缺性理论与之相结合,引出了对有限资源如何满足人类无限欲望这一问题的功利主义思考,几乎使“市场”这个概念涵盖了经济学的全部,西方主流经济学逐渐构筑了一个单一的解释框架来描述经济活动,认为通过对市场纯粹的经验计算,就可以认识到经济活动的全部规律。然而,按照德赛的看法,这种认识的哲学基础是:“资本主义如果不受垄断和企业联合的阻碍,不受工会和爱管闲事的官僚的干预……那么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和平与福利的最好保障。”[1(P206)也就是说,对于处于“市场”中的人而言,无论他们是谁,是买还是卖,其社会阶层或知识结构如何,全都是无关紧要的。
 
德赛认为,这种把市场看作是一切的普遍主义信念造成了这种混乱,虽然这种方式最终给经济学家们带来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即一个相对价格形成的理论,但他们却丧失了对经济活动的理解能力,故而对于市场中的增长、衰退还有不曾预期的种种结果感到迷惑。其根本问题在于,“这种经济学推理的先验结构,不但省略了任何历史的、社会学的或政治上的细节,而且也保持着意识形态上相对中立性”,“经济学家们通过赞美自己的抽象化的个人主义研究方法,击退了历史学家和其他的社会科学家”[1(P205)。如此悖论是,典雅优美的数学模型建立起来了,而经济学的生命力却在消退。德赛指出,静态的、均衡的、独立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它是在一种动态的永远变化的不均衡背景中运行的;仅仅对市场作出与社会制度背景相隔绝的研究,无法使经济学获得一个对社会生活更广阔的解释框架。
 
市场虽然不是一切,但德赛认为,如果将市场与这个背景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市场是作为当下社会生存的重要动力机制之一而存在的。这个背景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市场运作的目的是使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在其中赚取利润并扩大积累。没有市场,资本主义生产就无法获利,没有足够多的利润,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无法存在。因此,市场之于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就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机制保证利润的实现,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得以保存和发展。
 
然而,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并不重视利润,因而无法窥见市场的重要作用。德赛指出:“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忽视了利润率。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是某些年轻的、更具批判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者———关注到利润率。”[1(P252)在他看来,回到马克思对利润的分析,是绝对必要的。他从马克思的分析中总结出三种可能性来说明市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
 
第一种可能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均衡增长。按照德赛的理解,马克思的均衡增长理论的根本立足点是自由市场对于价值规律的服从。后者迫使资本和剩余价值合乎比例地投入到两个部类的各个生产环节中,形成了它们之间生产资料和价值数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在马克思的计算中,两大部类所构成的经济可以按照年10%的速度进行增长。这里不存在七年或十年一个的周期,也没有像卢森堡或希法亭所认为的那样会发生危机。马克思可能想通过对扩大再生产的计算去建立一种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的模型出发,可以保证从任何原始价值和任何被选择出来的资本有机构成开始达到一年之中的均衡增长[2(P166)
 
在这里,德赛强调了价值规律对自由市场的支配作用。他认为,在现实经济中,如果利润能够不断被投入扩大再生产、劳动力人口不断增长、商品市场范围无限扩大以及每一个经济周期总能够在底部缓慢复苏等等条件满足的话,市场将会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一种均衡增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也将会长期存在。
 
第二种可能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增长。在德赛看来,在经济现实层面上,周期性表现为市场中失业、工资、通货膨胀等现象的失调,但其在本质上是资本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产生的资本家与工人、资本积累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所以,马克思周期理论的实质是“周期产生于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基本对立,与此同时,他们之间又相互依赖———工人需要就业,这只有资本家才能提供;资本家需要工人去生产,以便他们能够创造利润”[1(P72)。资本主义经济会在失业率和利润率的波动中循环往复,获得一种周期性增长。
 
但德赛也承认,对于市场而言,“期望控制通胀、追求充分就业同限制货币工资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是极端无法相容的”[3(P544)。他认为,这也是凯恩斯主义在1970年代末破产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周期的形成是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同工人工资之间进行的反复争夺,反映了现实经济中市场波动与资本主义社会生存之间的关系。
 
第三种可能性是利润率的下降趋势。一方面,德赛认为,利润率的变化轨迹是资本积累这枚硬币的反面。“《资本论》第一卷中关于周期的论述在利润率下降的论述中得到了扩展”[1(P81),危机到来时,价格大幅下跌,资本会贬值并引起利润率的下降,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这样就为下一个周期的开始作好了准备。另一方面,利润率下降成为资本输出的原动力。为了避免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过剩资本拓展海外市场,进口便宜的原材料和工资产品,资本可以按照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市场不断扩大范围,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的过程,这与资本的全球扩张,即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相一致的。
 
由于反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市场观,德赛从马克思的观点中吸取灵感,指出市场不仅不是孤立存在的经济现象,而且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但他在引用马克思的观点时也有将之割裂看待的倾向,如忽略了马克思用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和利润率不断下降趋势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根本目的。德赛将马克思的论述分别阐述为市场的三个动力机制,强调了市场的社会生存意义,却忽略了三者共同表现出的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只要生产的私人性质得不到改变,市场的混乱状况就不会得到改变。
 
二、在历史中寻找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
 
德赛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既没有重视市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生存的重要意义,也没有恰当地找到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学的理论阐述从来都是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扩张的现实在历史轴线上融为一体的,经济理论会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市场自身发育有其内在动力,而且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表现也不尽相同。
 
德赛按照市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呈现出来的外观,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4]。第一个阶段是18世纪中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具有自由秩序的市场的兴起和大发展。此时交通运输、通信、人口都在迅速增长,新的殖民地不断被发现和开拓,自由贸易学说被刚开始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所鼓吹。
 
德赛认为,这一阶段所诞生的是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将马克思也归入这一思想源流之中。在他的认识中,马克思不仅赞同自由贸易,而且相信市场自发的力量。他说:“马克思设想的是一种更具有自我意识的自组织过程,这样社会就会由它自身的过程所联合决定。这种情形只有在具有自我意识、能自我解放的工人阶级消灭了(或超越了)私有财产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之后才会出现。”[4]在这段话中,德赛还暗含了另外一层意思,即认为自由市场的作用不仅可以实现市场本身的繁荣,而且其自发性质还能促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他相信,只有在自由市场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才可以在不断循环的危机和周期中得到超越。
 
第二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阶段的市场表现是萧条、混乱和危机。战前的自由贸易体系已破碎为以国家为单位的个体,只在少数工业化国家中存在着一些孤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法西斯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双双崛起。
 
德赛认为,这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构想和实践。经济的动荡和应付战争的需要使得国家控制经济的观念得到一个良好的实验机会。德国和苏联所实行的国家资本主义为计划经济的实践提供了范例,其中的代表是列宁时期的经济建设。“列宁发现工人控制的国家可以与大规模的资本主义组织及计划结合起来”[1(P174),从而可以利用国家力量统一调配工农业资源以支持大规模工业化。但在德赛看来,这种模式充其量是说明了市场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它最终在斯大林时期蜕变为一种官僚制度,并以苏联的崩溃证明了这种模式并不是一种高效的发展市场的手段。
 
第三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年代凯恩斯主义兴起和没落的时期,主要工业化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阶段。在一国之内,其主要表现为稳定的经济和收入增长、充分就业及大众消费的猛增。在国际上,凯恩斯还提供了一个控制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的国际框架,其中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经济安排上,资本控制成为这一时期市场运行的特征。
 
对于这一阶段,德赛认为,它既不同于国家资本主义,也不同于自由主义的市场观。这种观点主张资本主义体制大体上是正常的,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市场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只有当自由竞争的经济运行不能再满足有效需求时,国家才对之进行微调,即扩大政府支出,利用通货膨胀的力量提供大量的公共投资,以增加就业和收入水平。德赛认为,这个中间路线只能是一个暂时的救助措施,而不能挽救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第四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破产之后的回归放松管制阶段。凯恩斯主义的迅速没落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充满痛苦的结构调整,新自由主义对于资本管制的鄙夷态度迎合了资本在全球寻找利润增长点的需求。这就为资本主义社会迎来第二次市场解放提供了基础。
 
德赛认为,这个时期流行的经济理论虽然冠之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或新自由主义思想,但同古典自由主义相去甚远。“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概念……对于前者来说,市场是一个充满了发现和创新的动态过程;对于后者来说,市场是一个关于资源配置的静态过程。”[4]古典自由主义眼中的自由竞争“的真实含义应该是能够自由进场、具有无限制追求利润引起的动态不确定性。不是新古典和马歇尔意义上的那种无数小公司生产同样产品的、静态的竞争”[4]。这种静态资源分配的逻辑,最终导致了像货币主义那样极力主张以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以中央政府削减赤字的措施。同国家资本主义一样,其对于市场的控制属于中央集权性质。
 
由此看来,德赛通过对经济发展史和经济思想史的考察,认为古典自由主义关于自由市场和自由竞争的看法符合资本主义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他信任市场自发的力量,相信市场得以繁荣的内在动力是其自组织力量的自然运作。更为特别的是,德赛还通过马克思将古典自由主义的市场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连在了一起:“马克思采取不干预的态度,而且反对集权制度,他的确相信整个系统将通过它自身的矛盾而将自己摧毁。”[4]通过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与马克思的联姻,德赛认为自己找到了市场发展的动力。并且,这个内在于市场的力量,也将改变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
 
三、以市场为社会转型的动力
 
德赛一方面相信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生存的动力,相信市场的自由发展可以使资本主义得到繁荣;另一方面,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站在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推动社会转型的立场上坚持市场自由自主的信念,认为无论是国家资本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无法胜任这个任务。
 
恶性通货膨胀、大规模失业和货币贬值,这些经济上的混乱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德赛认为,此前市场在整个世界所享有的那些权利———资本和劳动的自由流动、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这是一种自由的秩序,都被战争打断了。交战国开始思考对生产计划和稀缺资源分配进行中央协调的问题。当时的俄国社会主义者也迷恋于德国所进行的“战时社会主义”的实验。德赛强调:“一种新的经济逻辑突然诞生了……资本主义市场已经不再遵守资本主义经济的逻辑。这是一个新的王国,是资本主义的新阶段。”[1(P120)也就是说,市场本应有其自组织的秩序,这是符合资本主义经济本性的,但战争的乱象却鼓励和促使人们去思考经济是否可以像军事行动一样被计划及控制。这种思考,直接导致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实验及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市场修正方案。
 
在俄国革命胜利之前的那一段时间,俄国所面临的是普遍的匮乏。德赛认为,这时的列宁还保有着马克思对于自由市场的看法。列宁仍然认为,在普遍贫穷和价值规律仍旧能够起作用的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结果不是造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而只能得到扭曲的发展。“列宁将丹尼尔森和沃龙佐夫的观点形容为‘经济浪漫主义’,他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来说明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上不存在自动或绝对的限制。实际上,他认为俄国的不发展是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的不发展。”[5(P14)
 
十月革命之后,内战、饥荒和外部压力使得新生的政权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生存下去。俄国工业部门的弱小迫使列宁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因为当时“对‘自由市场政策’的接受不是一个技术选择,它是一个政治选择,因为在内战期间,政府不可能负担得起这样一种政策”[5(P31)。当尝试使用巴黎公社的模式运行经济也失败了的时候,列宁被迫重新退回到了经济集中管理的模式。在此之后,大规模、有计划的工业化正是以这段时间的经济实践为基础的。
 
按照德赛对这段岁月的回顾,“希法亭带着青春期一般的急躁,列宁则带着愤怒,将资本主义生存不是归因于马克思的理论,而是归因于金融资本和垄断权力的存在”[6(P9)。也就是说,他们在理论和现实的选择中都放弃了马克思的理想,忘记了马克思期待一个由自由市场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自然变化———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虽然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在1920年代集中精力于物质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但这一时期对于劳动者剩余价值的野蛮榨取更甚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逐渐陷入了低速增长、无效率增长和外债缠身等危机中。
 
与俄国的历史有可比性的是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的浮沉。前者是尝试着在俄国落后的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直接建立一个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新秩序,而后者则试图在萧条和衰退中重建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凯恩斯政策的施行在开始时可以看到充分就业、稳定的收入增长和大众消费的激增。与此同时,它还提供了一个控制资本运动和汇率波动的国际框架,用德赛的话说,资本主义社会好像在历史上首次被“驯服”了,局限在国家边界之内的“一国资本主义”也变得更加安全和稳定。
 
凯恩斯主义的坍塌同样充满了意外,滞涨的出现让所有人突然之间束手无策,西方国家中的保守派的替代方案开始获得公众的支持。发达国家开始对社会契约进行重新谈判,它们放弃了充分就业这个首要目标,转而以降低通胀、削弱工会力量代替之。对市场管制的反思和解除壁垒的政策重新流行起来,对自由市场的依靠通过新自由主义这个形式重新表达了出来。通过这些措施,到1980年代中期,利润率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得到了恢复。
 
对于凯恩斯主义的命运,德赛认为,其问题出在它所针对的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在凯恩斯主义的模型中,贸易是一个‘漏洞’。资本的自由流动,会打乱甚至中断政府对储蓄、投资或者利率的控制”[1(P223)。一个封闭体系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循环所面临的必然状况是利润率下降,资本为了恢复利润率,最终会向国外市场进行扩张。这样,自由贸易一方面干扰了封闭经济体系中的固定循环,另一方面却对利润率形成了最好的补偿。由于凯恩斯主义对自由市场的轻率干预,其重建经济秩序的企图也流于失败。
 
德赛认为:“利润率下降引发了从马克思到哈耶克之间的循环,‘20世纪中央集权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在19711989年间逐渐崩溃。期间,凯恩斯主义则徒劳无功地想去延长它的寿命,为了恢复盈利能力而进行充满痛苦的结构调整”[4]。也就是说,自由主义思想从马克思一直走到哈耶克,从未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消失。国家资本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失败在历史上证明了其所试图建立的经济新秩序离开了市场是行不通的,它们最终要回归到任由市场自由发展的轨道上来。
 
在德赛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命运是一种更具有自我意识的自组织过程。它可以由于自身的发展而被其联合决定。德赛指出,“资本主义是由周期、创造性的破坏、恐慌和危机所描绘的,这些正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自己所依靠的方式。它的财富创造能力是其财富破坏能力之一”[4]。而资本主义社会对利润的不断追求、将财富不断创造出来和破坏掉的动力正蕴含在市场中,蕴含在它向全球不断蔓延的自身扩张中。这个过程最终会通过其自身的矛盾而将自己摧毁。德赛期望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一个自我发展过程能在它开启的全球化阶段结束时产生另外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组织的全新社会结构,从而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四、结语
 
本文之所以将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指认为处于历史语境之中,其理由有二:一是德赛在叙述市场动力时始终坚持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超越有其历史必然性及辩证性,相信摧毁资本主义社会的因素正是由资本主义市场自己萌发出来的。二是德赛在分析时始终坚持经济发展史和经济学说史的考察,将经济学说与经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历史、现实与理论的互动中寻找经济理论的解释力。总的来说,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具有浓厚的古典自由主义情结。在论述市场动力问题时,他试图用古典自由主义将马克思的思想囊括进去。按照德赛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分期,其“19世纪是自由市场的滥觞———20世纪初到1980年代末是背离自由市场的阶段———新自由主义试图恢复自由市场”的判断明显带有三段论的痕迹,从而使他对市场的描述有以结论带动分析的嫌疑。另外,德赛明显忽略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根基在于对私有财产的彻底批判和超越,而古典自由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则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德赛所设想的依靠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自身的发展而使其自动走向毁灭,表面上与马克思所讲到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相符,但他却漏掉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和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展时所引发的国际共产运动等问题。没有生产关系方面的深入分析,仅仅依靠市场作为社会转型的动力,显然还是不完全的。
 
其次,德赛在论述俄国革命得失时曾指出:“我们许多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于马克思和市场的思考方式,都受到了俄国革命的特殊性的深刻影响。”[1(P121)因此,德赛尤为重视所谓“古典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列宁之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一研究方法无疑可以使他去除许多理论研究之外的干扰,集中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但这也恰恰使他忽略了各种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想和实践。从根本上说,它们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却被德赛排除出了这一宏观过程。
 
最后,德赛关注市场动力理论,其根本目的是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无论是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生存的自由市场,还是产生出资本主义社会灭亡萌芽的自由市场,在德赛那里都是为其社会主义理想服务的。德赛深信,当前由新自由主义推动的全球化运动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回归了其本来面目,而具有一种全新面貌的社会秩序将会在其中历史性地展开。
 
[参考文献]
 
[1]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Meghnad Desai, Marxian economics [M]. Oxford: Blackwell,1979.
 
[3]Meghnad Desai, Growth Cycles and Inflation in a Model of the Class Struggle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6,1973.
 
[4]Meghnad Desai, Globalization, Neither Ideology Nor Utopia [J].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ume 14,Issue1,2000.
 
[5]Meghnad Desai, Lenin’s Economic Writings,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89.
 
[6]Meghnad Desai, “Rejuvenated capitalism and no longer existing socialism” in Jan Toporowski,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New Capitalism, London: Routlege,2000.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辅助教学和学习的需要,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哲学学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88 联系邮箱:zhexueyuan@sxu.edu.cn (晋)ICP备05000471号

学院订阅号

学院服务号

格致传媒